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石大
理学院 刘超卓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,核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新生的共和国上空,草创不久地处京郊野外的北京石油学院沸腾了,广大师生纷纷抗议帝国霸权对我国使用核讹诈。1955年2月,钱三强先生来校做报告,激起了大家学习原子能的热潮。当时的报告照片,至今还展示在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校史馆里。
被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任命为化工系主任的曹本熹教授,参与领导创建中国第一所高等石油学府——北京石油学院,经过十年不懈奋斗,为学校建成了完善的教学与科研体系。1963年初,他接到国务院一纸调令,到第二机械部任核燃料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, 进入沙漠荒原搞核燃料生产,此后先后成功领导了铀化工转化过程、热核聚变材料生产、核燃料后处理等重大研究试验。1964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铀裂变材料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,一声“东方巨响”震惊了世界。1966年10月27日,“东风二号甲”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取得成功。1967年6月17日,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,社会主义中国以两年零八个月的惊人速度,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。曹本熹先生在这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1983年,曹本熹为祖国核事业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,遗体奉献医学研究,积蓄捐献社会。他的一生,殚精竭虑,爱国奉献,党和国家没有忘记。1985年,“氢弹突破及武器化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,主要完成者为于敏、陈能宽、彭桓武、周光召、曹本熹、俞大光、张兴钤,其中前四位后来被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。进入2020年后,曹本熹这个名字还先后入选“核工业功勋人物”、“中国化工百年百人”。
2021年,我校1986级应用物理专业校友谈效华被授予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。他1990年考入西部大山深处的某研究院攻读研究生,毕业后申请留院工作。邓稼先、王淦昌、于敏、彭桓武、郭永怀、朱光亚、陈能宽、程开甲、周光召等九位“两弹”元勋曾长期工作于此,他们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,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,更形成了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”为主要特征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成为中国民族精神谱系的闪亮一色。谈效华校友踏着先辈们的奋斗脚步,深藏身与名,埋头苦干,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他的事迹无疑是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。
新时代,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将“两弹一星”精神贯彻专业教学,特别是《核物理实验方法》课程,通过挖掘自身思政元素,丰富在线学习资源,开展实验文化建设,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将思政教育与核物理知识传授、实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,引导学习老一代科学家献身国防的事迹,有效激起了学生的价值共鸣和情感共振。
近四年来,应用物理学专业每年都有学生选择国防领域深造,志愿到“两弹”元勋工作的地方从事科技研究,2022年毕业生中,这一数量达到15%,在全国的物理类专业中无出其右。学生们爱国奉献的积极态度,也影响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学习风气和道德风貌,甚至辐射到了信息、数学、光电、力学等专业。
结合校史教育,传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引导学生投身国防,我们实践了近四十年。成绩固然欣慰,我们将继续守好一段渠、种好责任田,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,实现水滴石穿、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、铸魂育人,从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情怀、加强品德修养、砥砺奋斗精神、提升综合素质。课程思政的探索永远在路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