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,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,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,毕业后能在应用物理学科、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、教学、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及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二、培养规格
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,掌握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与实验技能;受到科学思维、物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基础研究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训练,具有科学精神、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,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、实践能力、技术开发及管理能力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:
1.具备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、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具有职业安全意识。
2.掌握一门外语,能较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,并具有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译的技能,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。
3.较为系统地掌握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、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、计算机、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;了解应用物理学相关专业方向的前沿、发展动态、应用前景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,了解我国科学技术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、政策和法规。
4.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,并掌握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。
5.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、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三、主干学科、专业核心课程
主干学科:物理学
专业核心课程:理论力学、电动力学、量子力学、热力学与统计物理、固体物理、计算物理
四、双语课程、全英语课程
双语课程:原子物理学
全英语课程:原子物理学、计算物理
五、毕业要求及学时、学分分配
分 类 | 学 分 | 学 时 | 备 注 |
必 修 | 理论 | 100.5 | 1676 | 含实验学时42,上机学时2(40),实践学时88 |
实验 | 9.5 | 228 | |
实践 | 26 | | |
选 修 | 44 | | |
毕业要求 | 1.本专业学生需修满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180学分,并取得自主发展计划要求的10学分(其中必须从“社会实践”和“科技创新”模块中分别至少取得2个学分)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学分,方可毕业。 2.符合条件,授予理学学士学位。 |
附件1:
16级培养方案.pdf